飞言情 - 言情小说 - 长命女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292

分卷阅读292

    声音来。桓晃张了张口,最终放弃了。被架上了车,母子俩坐在一处,杜氏问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你是做了,但没做成?也罢,留得青山在……”

    杜氏不住口,桓晃疲惫地闭上了眼睛,靠着车壁,脑袋里空空如也,什么也想不出来——他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被削了宗籍,之后的日子要怎么过,他完全没有概念。

    如此一个人说、一个人装死,一路回到家中,杜氏道:“咱们到家了,来吧,见见孩子们,总会有办法的。”

    桓晃被扶下车,尚未站稳,桓晃的妻子便哭着出来:“郎君,郎君!他们把大娘接回去了!”

    桓晃出征前,想过立一大功,给长孙一份礼。杜氏提出要求之后,他对一个姓杜的儿媳妇生出来的孩子便没有那么大的期望了。却是没有想到,杜家要求离婚!

    桓家离了一桩,杜家也有样学样了起来。

    桓晃的母亲杜氏不敢相信地问:“什么?他们为什么?凭什么?”

    桓晃的妻子心中充满了对婆母的不满,当着丈夫的面竭力克制住了,有点快意地说:“舅家也派人来了,说……杜家没有不顾公义的女儿。杜家的家教没有因私废公这一条,您……您的嫁妆就不收回了,以后好自为之。”

    许是一直没吃饱饭,杜氏再没有力气自己站稳了。桓晃对妻子道:“阿娘连日奔波,你如何在此时说这些?”

    “好叫郎君知道,他们将先公坟上的封土也平了。”

    桓晃失声道:“什、什么?!”紧接着,一阵天旋地转,“圣人!圣人!我有罪,奈何还要让死人不得安宁?!”

    “宗籍都削了,又哪里用得上那样的规格呢?”妻子也哭了,“都铲了,都铲了,好在没有开棺。”

    杜氏两眼一翻,昏死了过去。

    ~~~~~~~~~~~~~~~~~~~~~~

    被桓晃呼唤的“圣人”还不肯放过他,将宗室子弟召了来,命他们写文章,写的是忠孝家国。打算挨个儿批改,看谁敢胡说八道。

    桓嶷首当其次,老老实实地交了一篇极合桓琚心意的文章上去。桓琚看完之后并不放过他,对他说:“你不是要写信给三姨吗?问问她,她遇到了这样的事,要怎么做。”

    第106章 两个问题

    【问三姨要怎么做?】桓嶷心底划过一丝戒备, 为梁玉辩解道:“梁氏向来安份守己, 三姨想必遇不到这样的事情吧?”

    桓琚嘲笑道:“学会与你爹使心眼了?叫你问你便问。”

    桓嶷忙说:“儿不敢,只是担心三姨, 本就是两难的事情。”

    【所以啊,不能让人逼得你两难。】桓琚道:“问去吧。”

    桓嶷先问桓琚:“阿爹,三姨真不能回京吗?”

    桓琚笑了:“她也算有功,什么时候想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你再问问她想不想回吧。”

    桓嶷脑袋大了一圈,回到东宫去思考如何措词。提笔写了两行, 又抹了,将纸揉成一团掷在地上, 扯来另一张纸接着写, 依旧不满意, 再涂再扔。不消一会儿功夫, 地上已散了好些纸团,白纸团落在红地毯上, 颜色颇为相衬。

    孙顺踮着脚尖趋进来, 蹲下来将纸团一一拣起。桓嶷低垂的脑袋没有动, 将眼睛往上翻了一翻,瞥出两道光来看他:“别拣啦,扔完了一块儿拣吧。”

    孙顺本不是为了拣废纸来的, 直起身来道:“奴婢闲着也是闲着。”

    “你很闲?”

    孙顺笑道:“殿下吩咐给三姨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好了, 不过——殿下, 三姨这回也是有功的吧?还不赦回来吗?”

    桓嶷想得仔细, 梁玉孤身出逃,又杀了个回马枪当向导,从京城带过去的东西几乎都丢了,可不能让她在楣州受苦了。三月初十是梁玉的生日,三月初的时候楣州局势正紧张,梁玉生死未卜,桓嶷担心还来不及,也没心思给她过生日,这个必须得补。两件事情凑在一起,楣州的捷报一传来,桓嶷就命令孙顺去准备了。

    桓嶷道:“叫你准备你就准备,不管在楣州还是在京城,不都得使吗?”他继续抱着头,又团了八个纸团扔了,终于打定主意——就照原样把话复述一遍,连同当时的情境一起都写在信里,以供梁玉参考。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信写完,连同给梁玉准备的物品,都派人送往楣州,押送的除了东宫所派人员,还有一个王大郎。王大郎上京的行李只有半麻袋,回程拖了长长的一列车队。接到梁玉信件的人几乎都回了信,除了信件,也各有物品相赠。

    梁玉写信给梁府,又讨要了一些种子以及农具。到了楣州之后才发现,此地所用的农具并不如打小常见的好使,辕也笨重,锹铲都不顺手连织机都比家里的难用。这些才值几个钱?梁满仓与南氏给她装了好几车。梁玉在信里写明,她得在楣州陪袁樵。梁玉也猜到了,楣州的事情一出,肯定有人会为她求情,桓琚多半会赦她,但是袁樵肯定得留在楣县,则她须得陪着。

    说了亲的闺女要陪着准女婿,南氏纵然思念女儿,还是没有吵闹着要她回来。只是又多加了几箱衣服首饰给女儿送过去,亲笔写了信,让梁玉装得贤惠一点。

    其余如丰邑公主等,都有相赠。梁玉算着日子,给刘湘湘的信里又问候了她的新生儿,刘湘湘的回信里则写:你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去了,路已开了,就不要再涉险了,万望珍重。朝廷那里,只要有机会,大家都会想办法把你赦回来的。

    ~~~~~~~~~~~~~~

    刘湘湘的信还在路上颠簸的时候,楣州已接到了朝廷对于杨仕达叛乱事件的后续安排。

    军事大事的紧急文书比押送家具要快得多,三月末,结果便出来了。张轨接掌了防备,令他整顿军备、剿灭残匪。何刺史殉国,追赠了个光禄大夫,多荫一子,死后哀荣。王司马在守城期间也不曾懈怠,都免了之前失查之罪,令他暂代刺史之职。袁樵有功,但是却不升他的职位,而加了一个朝散大夫的散官。

    朝散大夫从五品下,相对于袁樵的年龄而言,许多人背后嘀咕他跟梁玉定亲定得相当的划算。

    梁玉得到了赦免,既赦了,她就不是犯人,也不必一定要在楣州。她还是选择了留下来。袁樵需要政绩,她也需要表现自己的能力。在京城里四下串连,无论做成了多少事,她心里都不踏实,不如在楣州干点正事再回去。所以她写信跟家里要种子、要农具,就在楣州踏踏实实过上两年。

    她看出来了,皇帝把袁樵留在楣州多半不是还记着他偷跑过来的错,应该是要让袁樵把楣县给治理好。既为国平乱,也锻炼一下袁樵,否则断不至于给袁樵五品的散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