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言情 - 耽美小说 - 焚香祭酒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75

分卷阅读175

    不曾,执意攻打徐州。他此举,莫非是为了排除异己,不让吕将军与陛下同心乎?臣恨啊,臣恨自己无能,恨自己看走眼,引狼入室,竟将陛下送进曹cao这坛子虎xue……”

    说罢,捶胸擂膝,以头抢地,痛哭不止。

    刘协放下扦子,缓缓步下台阶,走到董承跟前。

    他弯下腰,盯着董承涕泗横流的脸,轻声道:

    “董卿,你号丧呢?”

    董承的哭号,猛地卡在喉咙口。

    半晌,他收了声,惊疑不定地抬头:

    “陛下……”

    “征讨吕布,乃诛逆之举,何错之有?”

    “可是——”

    “董卿。”刘协的眸光骤然加深,含着警告,“莫要忘了,我为何封你为侯。”

    董承打了个哆嗦,伏身下拜:

    “臣为陛下鸣不平尔。”

    作者有话要说:  [1]8字为历史上曹cao对荀彧的评价。

    第132章 刘协

    刘协眼中掠过一丝讥嘲。

    他直起脊背, 居高临下地睨着董承, 挑唇不语。

    董承不敢直视圣颜, 静默伏地, 只一会儿, 冷汗便爬满了额头,一粒粒滴落在平滑的木板上。

    不知过了多久, 刘协的声音才从顶上传来,仿佛隔着一层屋宇,模糊而飘渺。

    “我欲授卿‘车骑将军’之位。再往上, 骠骑将军、大将军也不是不可。但卿今日的所作所为, 着实令朕失望。”

    董承不敢吱应, 心潮起起落落, 不断反思今日的这一出到底哪里不对。

    “曹司空忠心为国。今日这事, 不可再提, 你可明白?”

    董承反复琢磨皇帝的这句话, 左思右想,每个字细细掰开了读, 迟钝的脑瓜子总算捉住了一缕灵光。他再结合皇帝说的前一句,觉得自己确实揣摩到了帝心。

    “是承莽撞,明日便去与曹司空赔罪。”

    刘协这才有了几分笑意:

    “爱卿退下吧。爱卿护送朕东迁的情谊, 朕一直铭记于心。”

    董承这才舒了口气,郑重行了一礼,倒脚退出宫殿。

    刘协收了笑,径直去了皇后的寝宫。

    入殿, 瞧见伏皇后正在机杼。

    刘协随意找了处茵席坐下:

    “皇后来陪朕歇一歇。”

    伏皇后放下织梭,起身行礼,柔顺地坐在刘协身侧。

    “何人又惹圣上着恼?”

    刘协气道:“董承那头莽夫,如此蠢笨,若非朕身边无可用之人,真想送他告老还乡,去城外犁田。”

    提到董承,伏皇后红唇轻抿,显出几分怏怏不乐的模样。

    刘协猛地忆起东迁时,董承曾派人在皇后面前放肆,竟当着皇后的面,杀死侍从,抢夺皇后的珍贵缣帛,对董承的嫌恶又增了几分。

    他拉过皇后的手,安抚地拍了两拍:“跟着朕……让你受委屈了。”

    皇后伏寿,是侍中伏完与长公主安阳之女。若非选入掖庭,成为皇后,她定能寻一高门而嫁,而不是与他一同历经颠沛,日夜提心吊胆地受胁迫之苦。

    伏皇后眼眶微红:“陛下,你我之间,本不该说这些。妾并无委屈,只恨自己无法予以陛下任何帮助,心中愧甚。”

    伏皇后的父亲既是重官,又是外戚,本来应该是皇帝刘协的最大屏障。

    哪知曹cao奉天子后,伏完立刻以避嫌之名,献印辞官,领了个闲职,退到后头去了。

    刘协别无他法,只好封董承为侯,以做自己手上的刀。

    原想着刀就算不称手,好歹能将就着用……却不料这刀主意正得很,竟丝毫不听主人的话。

    “你父亲此举,也是为了保护你我。”刘协宽慰自己的皇后,不想她再陷入无谓地自责, “曹cao在许都经营已久,左右皆为他的亲信。哪怕伏卿有心迎难而上,也会被曹cao忌惮,左支右绌。”

    “当真没有别的办法了吗?陛下乃天授之子,为何要……举步维艰?”

    面对伏皇后的仓惶。刘协却没有办法再继续安慰她了。

    他伸过手,捧起伏皇后的脸,语气温柔而嘲弄:“朕算哪门子的‘天授之子’?朕充其量,不过是‘卓授之子’罢了。”

    伏皇后惊惧道:“陛下!”

    刘协平静一笑:“皇后何必惊慌?朕说的,莫非不是事实?”

    他这皇位,本来就来得名不正、言不顺。若非董卓为了更高地掌控傀儡,废皇兄而立他为帝,他如何能称帝?

    而自古,名不正言不顺者,都需以绝对的武力与雷厉风行的手段坐稳皇位。

    说他是皇帝,不如说他是一个叫做“皇帝”的玩偶,被别有用心的野心者来回争抢,尝遍风雨飘摇。

    “皇后与朕一路走来,对朕当今的处境应该再清楚不过——

    “无论去往何处,长安也好,洛阳也好,许都也好……亦或是别的地方;

    “无论名义上是谁侍奉天子,董卓也罢,李傕也罢,曹cao也罢……亦或是袁绍、刘表乃至其他人;

    “朕都只是一个徒有虚名、可供利用的傀儡。

    “无人会在意朕的想法,无人会顾忌朕的喜怒。”

    年轻的帝王尚未及加冠之年,眼中却沉淀着举世的沉邃与凝重。

    他以九岁稚龄登位,经半生颠簸,每日与鲜血、死亡为伴;而今虚年十八,却已见惯人情冷暖,历尽战乱烟火。

    董卓夺权,民不聊生,他眼睁睁地看着洛阳城池毁于一旦,数万平民在烈火中活活烧死;

    李傕郭汜变政,战火连绵,他亲眼目睹百官、黎民死于战乱,死于饥饿,骇然地明白:史书上所写的“血流成河”、“易子而食”真的存在于世。

    他惶然、愤怒、痛心而痛恨,恨不得提起佩剑,斩下乱国者的头颅。

    可他年幼无能,只能一忍再忍。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大旱之年下令开仓赈灾,救济城中的灾民,亲自监督诸事,处置中饱私囊的官员。

    “曹cao治郡有道,深知民间疾苦,并非李傕郭汜之流。他是朕最好的选择。”

    既然都是当傀儡,为何不选利国利民者,替他做大旗,做他的利剑?

    “何况曹cao,至少给予了朕明面上的尊重。”

    昔日东迁时,李傕自己享用金玉之食,却让刘协与百官吃糠饮露。刘协为百官与诸侍向李傕求取五斛米与牛骨作赏赐。可李傕只奚落嘲讽了一番,丢下了一些发臭、不能吃的碎骨头。

    相比之下,将珍馐宝物优先供奉于他,甚至让出宅邸的曹cao,至少给足了“奉天子”的诚意。

    伏皇后泣不成声,额贴手背,躬身稽首:

    “陛下……”

    刘协缓缓阖上眼:“可……朕亦不是圣人。”

    平静的话音中,竟多了一分哽咽,

    “朕可以为民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