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言情 - 言情小说 - 锦桐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398

分卷阅读398

    到五皇子这个嫡子身上,这样,晋王就能继续不显山不露水的经营了,要是四爷和五爷再来一恶虎相争……

    “臣觉得吕相所言极是,宁皇后乃后宫之主,由她主理娘娘后事,于法于礼于情,都应该如此,要是宁皇后精力不济,宫里还有杨嫔,由杨嫔辅助宁皇后就是了。”季天官拿定主意,立刻开口附议吕相。

    “杨嫔一直在娘娘身边侍候,深得娘娘信任倚重,臣的意思,这件大事,可由杨嫔主理,殿下的意思呢?”高书江立刻建议道,对啊,他刚才怎么忘了杨嫔这个人了,由她主理,最好不过!

    高书江再次提醒四皇子发话,四皇子好象听出点儿门道了,高书江问过来,四皇子蹙眉攒额,以显示他心情沉痛并且思考的很用力,“我的……我……孤的意思,宫里实在没人,就让郑氏出面主理吧,也算替孤略尽孝心。”

    一句话说的高书江简直想骂娘,不带这么拆台的,郑氏算什么?轮一千八百轮也轮不到她头上!

    吕相眼皮微垂,暗暗叹气,这个孤字,称的也太早了,还没册封呢,唉,堂堂皇子,总是一幅小人得志的模样,他要是真登基君临了天下,他还是告个老,带着家人远远离开京城,跟着这么位主子,这脸面上实在挂不住。

    季天官瞄着气的用力揪着胡子的高书江,刚想笑又想起晋王反反复复的那份胶黏粘牙,那份好笑化作叹息。

    周副枢密看看高书江,再看看四皇子,正犹豫着是附议高书江好,还是随着四爷的意思好,没等他想好,随国公再次抢在众人之前,“殿下这话极是,由儿媳妇主理娘娘丧葬大礼,实在再合适不过,臣附议。解尚书的意思呢?”

    正端坐如山,置身事外的礼部尚书解有德被随国公点了名,微微欠身,“这是国礼,国公爷说的是家礼。”

    “墨相的意思呢?”皇上看着墨相问道,墨相欠身答道:“老臣的意思,不如请福安长公主辛苦一阵子,主持这件大事。”

    “臣附议。”高书江立刻表态,只要不是宁皇后,别的谁都无所谓。

    “长公主清修多年,再说她一个云英未嫁的姑娘家,这不合礼数。”季天官表示反对,一定要趁这个机会接回宁皇后,把五皇子立在四爷对面,挡在晋王前面。

    皇上紧拧着眉,烦躁的看着眼前的帝国精英,不过议个在后宫主持周氏大礼的人,竟然提了那么多人出来!他平时就最厌烦做这种裁决的事,这会儿一想到周氏就心痛无比,更加没有心情,好在,他有个无上妙法。

    “来人,拿豆粒来。”

    他有投豆表决**。

    常太监指挥小内侍,熟门熟路的取了黄豆,从墨相到周副枢密,一人发了一粒,发到四皇子,常太监抬头看向皇上,皇上摆了摆手,“君臣有别,不能给他。”

    正要拿豆粒的四皇子顿时眉飞色舞,收回手,板起脸瞪了常太监一脸,端直后背,居高临下的看着捏着豆子的诸人。

    从今天起,他要牢记:君臣有别!

    听说投豆,高书江暗暗松了口气,面色轻松,这会儿他这边人多势众,投豆最好不过。

    吕相神情淡定,墨相比吕相更加淡定,他提议的福安长公主,投不投得上无所谓。季天官看了眼吕相,又斜了眼高书江,吕相一向谋定而后动,他对吕相有信心。

    ☆、第四百三九章 延庆宫

    随国公垂着眼皮,摆出一幅不动如山的样子,眼皮下面,眼珠却转个不停,周副枢密看看高书江,再看看四皇子,目光游移不定。礼部尚书解有德是真正的端坐如山,他是个有主心骨的,不过他这主心骨,一向不为外人知罢了。

    一二三个小内侍一人抱着一个小口大肚的雨过天睛瓷罐,瓷罐上写着宁皇后、福安长公主和杨嫔几个字,依次从墨相等人面前走过。

    墨相等人依次将手伸进三个瓷罐,至于把豆子放到哪个瓷罐里了,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走了一遍,三个小内侍将三只瓷罐放到炕几上,常太监上前,挨个瓷罐往外倒豆子,瓷罐底垫着不同色的薄锦垫,和豆子一起出来,常太监将豆子捡起放到锦垫上。

    三块锦垫,宁皇后那块锦垫上三粒豆子,长公主和杨嫔各两粒。

    高书江紧紧盯着锦垫上的三粒豆子,脸都青了,怎么宁皇后是三粒豆子?不应该是杨嫔吗?他算的好好儿的,杨嫔最少最少也应该有三粒豆子:自己一粒,随国公一粒,周副枢密一粒,没有四皇子提议的四皇子妃郑氏,他们两个难道不应该把豆子投到自己提的杨嫔这里?

    为什么只有两粒?是谁投了别人?随国公?周副枢密?或者都没投?这一对兄弟,四爷还没登上大位,难道就开始内讧打上了?

    他们很早就不顾外敌,兄弟相残了!高书江气的太阳xue突突的跳。

    宁皇后那三粒豆子,吕相一粒,季天官一粒,还有一粒是谁投的?随国公?周副枢密?墨相还是解有德?都有可能!

    吕相瞄着炕几上的三块锦垫,神情淡定,他和墨相的淡定功夫,经过几十年的磨练,早就炉火纯青。也不过就是目光在杨嫔那块锦垫多停留了几秒而已。

    大事没有成功,内部先出手争斗,是成事大忌,可等大事功成,再下手争利,也是有点晚……又要顾大局又要顾小利,又要争又要不争,这事最难把握。

    吕相一时有些走神。

    墨相的目光在福安长公主那块锦垫上多停了片刻,还有一粒,是谁?不是附议的高书江,也不会是解有德,季天官必定全力支持接回宁皇后,随国公和周副枢密?有意思。墨相扫了高书江一眼。

    “就宁氏吧,拟旨。”皇上扫了眼锦垫上的豆子吩咐道,他定的投豆**,他自己执行的一直相当好。

    “皇上,就让宁远去接宁皇后吧,周娘娘的丧葬大礼,是如今最紧要的大事,接宁皇后回来主持这事,越快越好,最好今天晚上,就能接回宁皇后。”墨相跟着确定谁接,什么时候接回等诸多细节。

    皇上‘嗯’了一声,常太监已经示意小内侍取来了笔墨,解有德起身坐到旁边小几上,拟写圣旨,他是翰林出身,做过四五年的知制诰,平时议事,拟旨之事,都是他来做。

    “五爷年幼,宁皇后回宫,五爷一个人留在离宫,只怕不妥。”象平时一样,接着墨相的话,吕相补充细节。

    高书江盯着对面的随国公和周副枢密,脸色铁青。四皇子听到五爷两个字,一个愣神,他早就忘了他还有个弟弟,四皇子总算反应过来了,急忙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