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言情 - 言情小说 - [红楼]如何逃离破船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34

分卷阅读134

    子们常常一起玩耍的地方被罩上了纱帐。现在黛玉也让人用纱帐挡住树冠,免得有小虫子掉下来,她现在带着司徒循和贾非坐在树下,正在问问题,主要对象当然不是她家傻儿子。

    “木哥儿读过什么书呢?”黛玉笑道:“父母为你读过的也算。”

    贾非趴在小桌子上毫无形象,母亲倒也没有必须让他坐直,而司徒循要求站着上课,他不想坐着。司徒循想看一看,这位林先生会不会和他从前的老师一样,必须要求读书的时候正襟危坐,和庙里的泥胎木偶似的。

    没想到女先生毫不犹豫的允许了他的不同一般,站着读书就站着,他反倒更恭敬几分:“学生只听母亲教导通读过大学。”

    黛玉问道:“能背吗?”

    “只能背一句,”司徒循想了想:“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背完了,他还加上一句:当时母亲教给我,给皇祖背过,祖父听了非常高兴。

    黛玉点点头,这一句话说的是君子的治国大道,王妃对儿子也是很精细。她还没说话,司徒循先问道:“先生,为什么非得背书呢?”旁边贾非眼睛一亮,当即坐直了对母亲道:是呀娘,为什么非要背书呢,明白意思不就行了吗?

    “木哥儿先等等,”黛玉笑道:“先说你,非儿。你将来是要去考科举的,若不把书一字一句背好。考试的时候,抽题默写经书是极重要的题目,到时候你怎么办?难道要去写,这句话你的理解是什么,写的花团锦簇却唯独不能写出原句?”

    贾非嘟着嘴点点头,黛玉看向司徒循:“再说木哥儿的问题,你不必考科举的,可是读书这件事,若想要读好就必须背的好。其实读书并非只有四书五经,有史书,有诗词,若是不背下来,等到你读史、读诗遇到典故,你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岂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比如人家引用的是“翁仲”,而不懂的人很可能望文生义、改个位置变成“仲翁”,岂不是从石像变成了二大爷。黛玉说的这个例子,听的司徒循哈哈大笑,而非哥儿也明白母亲的意思,跟着乐了起来。

    “敢问先生,我们从哪本书开始读起呢?”

    黛玉递过一本书,“昭明文选?”司徒循奇道:“为何是这本书?”一本文学书籍,要怎么教导功课……

    “我们不只讲文选,也不是篇篇都要背诵。”黛玉笑道:“从第一篇开始,讲哪篇文章,除了名篇通背之外,主要讲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生平,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当时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我们只是以这本书的时间为主,”她指着让人备好的几大摞书,“那边都是参考。”

    贾非张大嘴,倒抽一口凉气,那么多呀,要读到什么时候啊?他蹬蹬地跑过去,比了一下:“娘,这么多书,加起来比我都高了。”

    司徒循却很开心:“先生不打算按照四书五经那么讲?可,您方才也说了,我不必考科举,阿非将来却要。这样会不会耽误他?”

    嗯,也知道照顾别人,黛玉笑的更温柔了。

    她告诉司徒循:“各家有各家的读书方法,其实这都是根基,否则宋朝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怎么会有文选烂、秀才半的民间谚语呢。应试的子弟童生试主要考孝经一类,你们也是要看要背的,不过那些简单的很,也算朗朗上口,并不难。虽然你们一起读书,可侧重点也不会一样,你的主要课业就是文选。”

    司徒循得到一本文选,而贾非得到一本孝经,其实平时贾非用树枝或者毛笔鬼画符的时候,用的就是论语、孝经这两本书。因此,虽然他没有正经读过,可每日里听和尚念经似的常常听到,如今一见之下如同就见到了久别友人。

    至此,黛玉开始带着两个孩子读书,司徒循头一次见识这种读书方法,以一本书为主线,通过一本书而读史、读经典、还能了解当时的逸闻趣事。林先生对种种逸闻典故信手拈来,在她的口中,这不是枯燥的文字,都是一幅幅跃然眼前的画面。

    司徒循上课读书,读的如痴如醉,头一次发现念书能这么轻松的。

    楚王的儿子读书读的不错,楚王本人却遇上了大麻烦,西海沿子八百里加急,在到达当地一个多月之后,南安郡王兵败了……加急文书直接送到了楚王手中。他不敢耽搁,赶紧带着贾琰入宫,面见皇帝。而端平皇帝正在和苏皇后给他们心爱的小女儿司徒宝选婿。

    “我觉得自己简直是报丧的,”司徒阔一脸郁郁,“唉。父皇、母后的好心情,怕都要被我毁了。严略到底怎么回事!”

    贾琰顿了一下,安慰道:“反过来想,他带走那一帮子公子哥,如今兵败,至少为公主排除驸马人选了。不过,七爷,更要紧的是陛下问您的办法,您待如何?”

    楚王停住脚步,然后坚定的继续往前走:“我请命领兵出征!”贾琰先是一愣,随即苦笑,紧跟其后低声道:您倒是可以说,不过臣猜测,陛下不会答应的。

    果然,皇帝震怒:南安无用!损兵折将,朕即派大军赶赴西海沿子,具体派兵遣将之事,由楚王会同内阁参详。

    事情到此就算定下,决定谁去也就罢了,没想到紧接着又出变故。与大吴作战对于西海藩国而言,也是压力极大。他们很明智,贾琰握着信说道:至少这一代的国王很明智。贾琰手中的信件就是藩国国王写的求和书,他们向大吴请求议和,愿意纳贡称臣,但是国王请求皇帝嫁公主去西海。

    以图两国万世太平。

    作者有话要说:

    这回应该不抽了

    第90章

    西海藩国的国王也表示,他会派诸宗室女入京, 为两国交好, 互为姻亲。而且他是为自己的世子请求下嫁公主, 一旦世子同公主完婚,他立即退位于世子, 公主即可成为藩国王后。

    对方态度很诚恳,在这一点上贾琰同司徒阔意见一致,更别说他提出的意见是互为姻亲。别说这样的放低身段, 如果是北方打了败仗, 就是要求和亲, 该和也要和。而自古以来,和亲可、嫁公主亦可, 嫁皇帝亲生的公主不可。

    更别说, 皇帝膝下未成婚的公主就包括十二公主司徒宝, 这可是帝后与楚王的心头rou, 怎么也不会让她远嫁的。她作为公主,除非常年联络有亲, 或者如大公主寿昌一样远嫁江南这样的地方, 否则, 帝女岂可轻忽!

    司徒阔主意已定,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嫁谁的问题,石光珠倒是提了个好主意:“前方战事溃败, 谁负责谁出人。”干脆利索不麻烦,贾琰喜欢这个观点, 并极力推荐楚王这么做。几个人都对南安郡王没多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