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言情 - 言情小说 - 密妃娘娘每天都在变美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76

分卷阅读176

    康熙命素心将蜜菀亲手做给他的面点呈上来,康熙看到这些面点的第一眼,便愣了愣,只因蜜菀做的小土豆形状的小馒头实在是太像土豆了,乍一看上去就像是一颗小土豆放在一堆面点里面似的。

    康熙又见蜜菀给他做的小馒头里面还有他熟悉的可以剥皮的小橘子馒头、还有做成桃花形状的小馒头,当即便想起了与蜜菀之间的许多甜蜜往事。

    康熙当即便会心一笑,心情顿时好了许多。康熙先吃了小橘子馒头和小桃花馒头,而后又用筷子夹起了那颗做得惟妙惟肖的小土豆形状的小馒头。

    康熙先是打量了这颗土豆形状的小馒头一会儿,之后又咬了一口,笑道:“朕还是第一次将土豆当主食吃呢,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康熙又吃了一口土豆形状的小馒头,脑海中却忽然闪过一抹光亮,是了,这土豆与其他蔬菜大不相同,吃起来也极易产生饱腹感,谁说土豆便不能当作主食食用呢?

    康熙自从登基之日起便立志要做一位有道明君,自幼便饱读史书的康熙深知若想建立一个强大的大清国,便要重视农耕的发展。

    康熙每每翻阅史书,查看历朝历代的更迭兴衰,都觉得心惊不已。康熙深知农业不仅决定着各个朝代的兴亡更迭,还无形地决定着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人口和土地是农业之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一旦人口和土地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各个朝代的统治往往便会出现危机。西汉、东汉、唐朝、北宋、明朝皆是如此。

    对于历朝历代而言,人口最多的时候往往都不是出现王朝的盛世时期,而是出现在王朝的末期,一旦出现人口多而土地少,百姓们填不饱肚子,难以维持生计的时候,通常便会引起起义和叛乱,王朝的统治便会动荡不安,这常常便是由一个王朝由太平盛世转向动荡衰败的开始。

    早在战国末年,韩非子就曾经说过:“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即在土地生产粮食的产量恒定的情况下,如果不控制人口增长,那么每个人分到的粮食就会越来越少,最后百姓们吃不饱,为了活下去,便一定会为了抢夺食物而大打出手,进而引起国家动荡不安。

    可见,在百姓人口大量增长之前,必须要提高粮食的产量,保证百姓们可以填饱肚子,否则便会引发动乱,严重者还会危及王朝的统治。

    因为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欲望,人在被饿死之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选择铤而走险,即起兵造反,为自己求一条生路。

    满清八旗刚刚入关的时候,因为受到战争的影响,造成了大量人口减少和大片土地荒芜,因而这种人口和土地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

    而近些年来,随着战争的停止和朝局的稳定,百姓人口已经开始加快增长,这也是康熙为什么如此急于提高粮食产量的原因。

    康熙为了稳定民心,减少人口增加与土地面积、粮食产量有限之间的矛盾,他近年来在曾在大朝会上数次对大臣们强调:“民生所以未尽殷阜者,良由承平既久,户口日繁,地不加增,产不加益,食用不给,理有必然。”并且决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然而,这种让利于民的做法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一定的问题,可以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时刻,减轻后来人的一些负担,但却并非长久之计。

    因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始终还是需要吃饭、需要填饱肚子,因此,节省粮食从来都不是解决百姓们吃饭问题的最好办法,而增加粮食产量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康熙看着手中被他吃得只剩下小半个的土豆形状的小馒头,忽然想起明末农学家徐光启曾在中记载:“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

    康熙当即便决定在全国发布一道劝农文告,要求全国农民大力种植土豆。康熙一想到此种容易种植的土豆在灾荒之年可以让许多百姓不再忍饥挨饿,便觉得心情大好。

    康熙看了看小玉米形状的小馒头,忽然想到玉米这种作物其实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稻米粮食,也可以让百姓们填饱肚子。

    康熙决定今日上朝之时便与大臣们仔细商讨在大清大规模推广玉米种植是否可行。

    康熙受到蜜菀为他做的土豆和玉米形状的小馒头的启发,想到了让百姓们填饱肚子的好方法,顿时龙心大悦,眉宇间皆是愉悦的笑意。

    康熙又见蜜菀做的小馒头之中还有一个红薯形状的小馒头,当即便多看了红薯小馒头几眼。

    康熙对红薯了解的并不多,只在明代李时珍所著的之中看到过关于红薯的记载,知道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可强肾阴,被视为良药。

    康熙想到蜜菀为他做的土豆和玉米形状的小馒头都给了他启发,让他找到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稻米大面积在大清推广种植的作物,便特意将这个红薯形状的小馒头留了下来,打算今晚问一问蜜菀是否了解红薯的习性和耕种方法。

    康熙在朝会上仔细与户部的官员商讨以后,发现不止土豆可以在全国大规模的种植,与土豆一样在明代由美洲传入的玉米,同样非常容易养活,而且玉米比土豆更加耐旱,也更加适合大规模的种植。

    康熙发现若能在大清大规模的推广玉米种植,便可以使大清国内大量难以灌溉的山丘旱地有了用武之地。

    康熙知道在不能有效提高一亩地的粮食产量的情况下,如果要想增加粮食产量,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开垦荒地,扩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

    而且大清承平越久,则百姓人口必定会加速增长。地土所出,仅可赡给,若是遇到灾荒之年,百姓必会饮食为艰。因此,开垦一事势在必行,于百姓于大清皆大有裨益。

    康熙一想到这些山丘旱地数千年来第一次被视作耕地开发,种出的玉米又可以当作主食食用,使百姓们不再忍饥挨饿,康熙便觉得踌躇满志,龙心大悦。

    康熙想到给他启发的那些精致可爱的小馒头,越发觉得蜜菀是他的福星。

    当康熙在朝堂上因为决定在大清国内大面积推广种植土豆和玉米而龙颜大悦的时候,蜜菀正在慈宁宫中陪着太皇太后刚刚用完早膳。

    太皇太后对蜜菀亲手为她做的精致漂亮的小馒头赞不绝口。

    太皇太后拉着蜜菀白皙柔嫩的小手,一边看一边笑着对苏麻喇姑夸赞道:“菀菀这双手可真是太巧了,既会耕种、又会刺绣,还会做各种精致美味的菜肴,就连做个馒头都与别人做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