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言情 - 言情小说 - 红楼之贵妃是个小花精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387

分卷阅读387

    时常住在乾清宫,满宫殿都是宫女。

    百官不怀疑你是个口是心非,不忠不孝之人?

    再者说,女子的力量不如男子,出外办事也不方便。

    那么能够出现在乾清宫,又能让乾元帝放心使用的人,只有重新招收侍卫并亲自培养。

    这就是乾元帝把话递到小花精嘴里,让她帮忙说出来,而已。

    按照小花精的看法,嘉和帝暗中监督乾元帝也很正常。

    儿子岁数再大,在老子眼里也是儿子,需要搀扶。

    小花精知悉,乾元帝为何需要一股不引人注意的力量。

    那就是为蜂拥进京,等待恩科的那些举子腾位置。

    他准备对三地的官员大换血,这事儿不能让嘉和帝知道了,又从中掺和,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乾元帝预备杀一批立威。

    而今勋贵安静了,官场也应该动一动了。

    乾元帝心里觉得,不杀不足以立威。

    但是,他想杀的那一批人,都是嘉和帝手底下劳苦功高之人。

    所以,他得先斩后奏,等嘉和帝知道,人死不能复生。

    难道还能因为臣子杀儿子吗?

    乾元帝倒是想用熙郡王,又怕他办事不牢,泄露天机。

    乾元帝如今办事如同在赛跑,这边让十三找了心腹之人替他办差,之前的旧人一概排除在外。

    乾元帝利用这一批新人,对三位王爷,再有三位御前大臣发出一连串的圣旨。

    京都这块,二月十四,举子进了考场。

    恩科考试正式开始。

    乾元帝亲自出题,张阁老主考,副主考,十三皇子平亲王。

    阅卷官都是翰林出身的各级官员。

    这一批举子没通过秋闱选拔,这回的恩科,就是矮子里挑将军。

    惊才绝艳的人才上科都中了。

    故而,乾元帝需要的是马上就能用的人才。

    他不考耕读诗词,而是要求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谈谈你对天灾人祸的应对。

    这题目很广泛,却能看出谁是纸上谈兵的书呆子,谁见多识广,胸有沟壑。

    乾元帝这一回录取两种进士。一是文采学问。

    二看这篇时文见解。

    赋税改制在即,朝廷需要一批有棱角,有锐气的官员。

    第212章

    八百举子与贡生, 恩科取中进士二百六十人。

    其中一百人名属于贡生。

    贡生出自地方推举, 乃品学好, 声望高的学子。

    这一批人来自地方, 很有见地, 他们考文章或许不及那种书斋里读出来学子。

    但是,他们的那种见识与胸襟,那种神采飞扬, 是一般死读书的学子所不及。

    他们诗词或许有所欠缺,但是, 个个术业有专攻。

    贡生还有一个名字叫明经。

    他们大多精通农工商中的某一部分。

    这一部分人写出的时文,就比那些为才斐然的举子出彩。

    举子也好贡生也好,都不是蠢人。

    既然陛下出题不考应景诗词, 那就是务实。

    今年有什么大事?

    无非是灾民问题。

    受灾三地官员出缺。

    照本宣科死搬齐民要术的学子, 被乾元帝摒弃。

    乾元帝要的是因地制宜,发展农桑经济的具体办法。

    简单说, 你有什么办法让百姓安居乐业,不欠赋税。

    长江黄河沿岸容易发水,会治水抗涝,旱涝保丰收吗?

    甘肃如何解决干旱蝗灾的问题啊?

    阅卷后,乾元帝觉得有大有收获。

    举子提到改良植物品种的问题,种植抗旱高产的作物。

    有的举子言之凿凿, 福建有人种植某种作物, 唯一的缺点就是这种作物有轻微的毒性。

    据说木薯只要丢在野外, 就能自行生长, 对于土地要求不高。

    唯一的缺点就是生长期很长,但是,它可以作为一种储备粮食。

    年景好,各种细粮丰收,它可以煮酒,也可以晒干,打成木薯粉,作为储备粮。

    也有人说在福建有人种植甘薯,甘薯跟木薯的区别就是生长期短一些。

    但是,目前来说还没有熟练的种植技术,产量如何正在试验。

    朝廷可以组织试种甘薯。

    因为有人说,这种植物是一种外来植物,在西洋十分高产,只是咱们不知道具体种植方法。

    乾元帝看见这种文章,十分高兴。

    大月朝一般不愿意给附属国赏赐粮食作物的种子,却暗搓搓想要引进藩国的高产植物。

    一个朝代,只要百姓吃饱肚子,安居乐业,这个国家不强盛都很难。

    有举子建议,灾荒年可以推广福建的占城稻与玉米。

    占城稻产量低,但是它耐寒耐涝,生长期短,只需要两个月就可以收割,很适合灾后补种,应对青黄不接的过度时期。

    只可惜口感不好,地主朝廷都不收这种米,只有穷苦百姓愿意吃,或者用作马料。

    因为大半百姓没有土地,二地主又不收这种稻米。

    故而,百姓也不敢种植。

    玉米耐旱产量高,是前朝流入我国的外来品种。

    玉米产量高生长期也不长,很适合山西甘肃辽东种植。

    只是因为它口感不好,地主老爷不愿意收这种租息,无产只能租赁的佃户,只能被迫放弃种植。

    举子建议朝廷进行干预。

    在甘肃山西辽东推广玉米甘薯木薯三种农作物。

    福建种植占城稻玉米甘薯,都有完善的技术,户部可招聘福建的善于种植的乡老为技术指导,在全国推广。

    乾元帝高兴得很,找到小花精大肆显摆:“梓童来看,这三种作物若是能够推广种植,天下再无饥民,乾元盛世可期也!”

    木薯甘薯小花精都没吃过,不敢发表意见。

    她说道:“这个选拔乡老似乎可行。只是,若是朝廷不加干涉,户部不派遣专门的司农下去监督推广。

    这举子说的很清楚,这几种高产作物不能推广,是因为地主与官府不接受这种粗粮。

    丰收了,他们依然无钱可以缴纳租息与赋税。

    百姓虽然没土地,可是要缴纳人丁税。

    这两点问题不解决,百姓基本无路可走,推广作物就是句空话。”

    乾元帝面色一肃,却是颔首:“梓童所言极是,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不受人欢迎的作物,丰收也会成灾啊。”

    这话就不是小花精能够插嘴了。

    她已经给乾元帝泼了凉水,清醒了脑袋,得罪人的事情已经帮那些内阁首辅们做了,剩下就该他们动脑筋了。

    一年几千银子的收入(俸禄加上赏赐红包,官儿越大红包越大),比她这个皇后的俸禄还高些,不能光拿银子不干事儿。

    小花精看着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