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言情 - 言情小说 - 红楼之贵妃是个小花精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392

分卷阅读392

    “等清儿出降,朕会赏赐她。”

    小花精道:“陛下若真要赏赐大周氏,财帛什么就算了,干脆赏赐她一个封号吧,慧贵妃,如何?”

    乾元帝一听就知道小花精这是抬举大周氏,压小周氏。

    他睨着小花精一笑:“准了。”

    驿站邸报,穆家马上进京,册封大周氏这个公主生母,也是对这门亲的看重。

    八月十八,乾元帝果然拟旨,赐封大周氏为慧贵妃。

    礼部去周家宣旨,宗人府重新镌刻玉碟。

    大周氏是所有嫔妃中唯一有封号的嫔妃,稳稳压了小周氏一头。

    小周氏生气却不敢闹。

    她也没机会闹腾,乾元帝根本不进后宫。

    她敢去乾清宫,就是咆哮朝堂,不死也要降级打入冷宫。

    虽然没有册封大典(圣母皇太后孝期没过,登基大典封后大典都没举行),但是,太妃嫔妃还是上门给大周氏道恭喜。

    大周氏也盛装到了乾清宫,给帝后磕头谢恩。

    大周氏的金印有了封号,号令后宫理直气壮。

    今后,后宫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然没有这么多后宫,却是这个理儿)

    随之而来的好处,跟着贾琮在河南做主簿的周志远晋升八品县尉。

    贾琮在河南洛阳大县做县令,虽然官职没有升迁,品级却从正六品升到了正五品。

    这个正五品官儿,荣府没插手,完全是贾琮发展农桑,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业绩。

    如今,即便是府台见了他,也不敢轻慢。

    周志远从普通幕僚做到主簿也是贾琮一手提拔,属于恩荫出仕。

    如今更是升迁到正八品。一个两榜的进士同进士,也就是这个待遇了。

    年底,贾琮做县令满六年,可以升迁了。

    至少是个正五品同知,鉴于三省缺乏官员,也有可能连升几级成为正四品的知府。

    周志远单干则,可以去小县做个县令,跟着贾琮,也可以去府衙做个州判或者训导。

    周志远吃亏在不是科举出身,举人考三次没考上。

    周家资源都倾斜给大房小周氏一脉。

    贾琮设法给他弄了个举贡的名额,直接做了主簿。

    这也是大周氏做了贵妃,也对小花精俯首帖耳,甘愿效力的缘故。

    八月二十四,穆王府进京。

    嘉和帝尚无回京的动静。

    乾元帝协同文武百官亲自前往围场迎接,自然也把穆家三口带上了。

    嘉和帝竟然不愿意回京,也不愿意大做生辰,理由是三行省受灾,他这个天子识人不清,深感愧疚。

    故而,进驻道观清修,反省自身缺失。

    这话吓得乾元帝直通通跪下了。

    乾元帝的确觉得他爹太过仁慈,谢廷章偌大的罪过,不过出家了事。

    百官也有同感。

    毕竟,这一次杀了不下四十人,个个都是嘉和帝的旧臣。

    百官们难免议论,上皇太过纵容袒护老臣。

    民间血泪斑斑,敌上皇一句话啥啥,这些埋怨诋毁的话都出来了。

    这些是酒馆茶楼的议论,也不是当着乾元帝说道。

    乾元帝自然也不会去追究责任。

    再者,乾元帝也认同这种说法。

    很显然嘉和帝知道了这些话,他很生气。

    如今,嘉和帝自己说出来,乾元帝大臣们脸上都挂不住。

    君臣们唯有跪地请罪。

    嘉和帝根本不出道观,也不见面。

    乾元帝、忠靖王、安乐王,安平王、大皇子、十三、十七,还有没有爵位所有皇子,跪了一地。

    后面又跪着以张阁老,贾代善这些大臣为首的文武百官。

    嘉和帝首先免了穆王府一家人。

    两个时辰后,嘉和帝宣召几位老兄弟老臣子、安乐王、安平王,忠靖王以及贾代善。

    (贾代善这一辈的老臣,贾代善硕果仅存,其他人死的死贬得贬)

    几个老王与贾代善免跪,也没得到嘉和帝召见。

    嘉和帝身穿道袍,跟谢廷章两个带着一群野道士打坐练功呢。

    大殿文武两排,鸦雀无声。

    又过了一个时辰,暮色四合。

    嘉和帝又命文武百官起身。

    傍晚了,该吃斋饭了。

    乾元帝、大皇子、十三皇子,这十几个皇子还跪着呢,谁敢吃饭呢。

    好几个老臣都摇摇欲倒。

    嘉和帝吃了晚膳,又做了晚课,这才宣召乾元帝。

    余下十三皇子领头的皇子们依然跪着喂蚊子。

    乾元帝被召见一个时辰,嘉和帝足足责骂他一个时辰。

    然后,乾元帝被赶出道观。

    乾元帝整个人差点晕厥,又饿又累又生气嘛。

    好在有个贾珠,借着搀扶给乾元帝输送了灵气。

    乾元帝总算能够自己走出来,没有失去体统。

    乾元帝也不敢即刻就走,那成什么样子呢?

    率领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在道观外面安营扎寨。

    每日上衙门一般等待接见。

    嘉和帝不愿意回京过寿,乾元帝需要等着给上皇拜寿之后才能回京。

    这么地过了三日,贾代善、安乐王、安平安,忠靖王几个有些老面子,居中调解,诉说乾元帝在京都做些什么:发展农桑,研制军械,可谓宵衣旰食。

    意思就是外面人说了什么,陛下真心不知道。

    乾元帝自小干事就是一板一眼,心思专注。

    从小嘉和帝表扬了别的兄弟比他好,他就能不吃不睡,整夜读书练功。

    这就是倔强的家伙,做事一定要做好,不然不罢休。

    嘉和帝闻听这些,气性也消了些。

    他在皇宫的耳目都成了瞎子了。

    嘉和帝眼下就知道京都的情势,皇宫中被他的儿子媳妇守卫的水泄不通。

    他如今也要看邸报,才知儿子在干什么。

    比如穆王府一家,他却不知道儿子为何招他进京。

    他又是高兴又是生气。

    儿子媳妇厉害自然好,却防备他这个爹,心情很不好。

    谢廷章犯了死罪,他觉得愧疚,十分迁就。

    谢廷章却不理睬,把他当成香客。

    谢廷章要求返乡做个田舍郎,要求嘉和帝跟着返乡。

    不然就不理不睬,大有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意思。

    嘉和帝再是风流,肯定不能跟着走,像什么样子呢?

    儿孙的脸还要不要?

    并且,当初谢廷章翩翩人才,他不给人家指婚,把人家害的阴阳不分了,又丢开了,搁谁谁生气啊。

    谢廷章根本不怕死,不然不会那样作死。

    嘉和帝一辈子高高在上,如今被人奚落嘲讽,气得炸裂,却不能打骂。

    毕竟他毁掉了人家姐弟两人,谢家嫡枝绝嗣了。

    乾元帝十三这些不孝的玩意儿撞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