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言情 - 言情小说 - 穿书之裕妃升职记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351

分卷阅读351

    这事情当然挺多回了。只是真跟大魏朝交锋,一般都是你来我往的。

    大魏朝真没吃过大亏。

    毕竟,这开国年月不久,还没到马放南山的时候。

    这时候的大魏朝的兵锋,还是挺硬朗的。那打起仗来,砍起敌人来,也是硬汉子。

    “梓橦的意思,胡人会大举南下?”正统帝问了一句。

    玉荣点点头,她道:“瞧着绣衣卫给上来的汇报,怕会如此。北边的情况不好,今年怕有白灾。”

    白灾。

    对于胡人而言,最是严重的。

    有一句老话说的,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

    这里带毛的,指的便是养了家畜。为什么?

    不外乎在这一个时代里,很容易出现问题时,一死就死一大片。

    白灾。

    那是胡人的说法。

    那指草原上的大雪灾。总之,胡人没吃的,那肯定不甘心饿死在家中。那能如何?自然往南边的花花世界来。

    来干什么?

    这不言而喻。自然是来抢了大魏朝的百姓。

    这就是生死存亡。

    是农耕与游牧之间的生死矛盾。彼此之间,注定了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

    按说大魏朝的朝廷情况,还是鼎盛着。

    胡人开眼的,就应该躲了些。

    可惜,在白灾情况下,胡人都要饿死了。这等情况下,用一句话讲就是胡人不怕死,那是豁出命来抢一把。

    这等情况下,北边的边疆情况,自然会不容乐观的。

    “那就打。”

    正统帝给了肯定的答案。

    “皇家养兵千日,自然用在这一时。”正统帝在兵权上拿捏的紧。同样的,皇家这些年里的大头,也可谓是消耗在上了上面。

    这当然是皇帝看的紧。

    皇帝心中有一颗明君的梦想,还想青史留名的。

    一直以来,皇帝也在寻了机会的。

    只是北边的胡人,没给了皇帝机会罢了。

    皇帝想得美名。

    有什么比开疆拓土更大的美名吗?

    没有。

    只是一般情况下,皇帝主动的挑起战争,那会容易得了骂名。

    正统帝是爱惜羽毛的。

    可若是胡人来犯,那情况自然又不同。

    “我明白圣上的意思了。”

    玉荣听懂了皇帝的意思。枕边人多年,她还是懂得看了皇帝的脸部表情。已经读懂了皇帝心中的想法。

    第136章

    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一句话曾经的太子司马贤以为自己懂得。可等这一回真的离开京都,再是见到了真正的民间百姓过的什么日子后。他又觉得他不那么懂。

    京都时, 百姓的日子在司马贤眼中, 算不得富裕。

    离着皇家的奢靡, 那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皇家的节简, 在普通百姓的眼中, 那就是天上神仙过的日子。

    可等着离开了京都,离开了承天府后。

    借宿于真正的贫民家中, 司马贤就懂了,对比才有伤害。

    京都的那些普通百姓过的日子,比着那远离了承天府,那是真正乡下的穷苦人间而言, 那也是小康人家。

    在外奔波。见到了更辽阔的世界。

    太子司马贤能看到提一个更贫穷的世界,更真实的世界。皇家的盐业衙门可谓是一件德政。

    在普通百姓眼中,当然是如此。

    哪怕这惠及的人数很多。

    可真正了解了穷人,太子司马贤才知道的。贫穷的百姓在吃盐的问题上,那都是计较了再计较。

    若是寻常日子, 可没什么油盐。

    那是忙碌的农活多了时, 那做的野菜粥里才会搁了一点子的盐巴和油。

    吃rou?

    吃得荤菜?

    不逢年过节的,不是红白喜事的, 哪有人吃得起?

    一般的百姓一年到头, 可能也就开那么几回的荤腥。很现实的。更甚者, 饿死的人,那也是有的。

    靠天吃饭。

    这老天爷高兴了风调雨顺的,还有jian商劣绅在里面做了手脚。那是春日涨了粮价,粮收时压了粮价。

    更不肖提了, 民间的借贷,利滚利,那更是吃人不吐骨头。

    便是太子司马贤觉得他看到了民生疾苦。

    事实上他看到的,依然是一小部分。

    水深火热的百姓,那过的苦日子,没有最苦,只有更苦。

    在这等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里,头上的夏秋两赋税,各地的摊派。年年的丁税与徭役。还有可能加征的朝廷税收,以有加征的兵役。

    总之,压在百姓的头上,是一座又一座的大山。

    这些可怕吗?

    更可怕是jian商劣绅,那与官吏勾结起来。

    总之,土地的兼并从始至终,就不可能制止。而这土地兼并,老百姓活不下去,没地可种,可粮可吃。这才是一个皇朝完蛋的根本。

    土地,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资产。

    蜀州。

    天下之险,在蜀之川。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在蜀州,已经入了冬。

    太子司马贤已经准备打道回了承天府。

    他不可能在小年时,还离了京都。他总归要回了京都,迎了新的一年。

    在此时。

    司马贤听到了百姓的议论纷纷。

    “朝廷加征民夫。”司马贤知道这事情此,挺是惊讶的。

    朝廷征民夫,那是给官军运粮的。

    真正的兵役,那不是说加征,就马上加征。

    士兵要上战场,也是要培训的。

    毕竟,听不懂号令,不懂得军中的规距。那不是兵,那是流民。

    “回殿下,县中纷纷议论此事。当是为了北边胡人南犯一事。”司马贤的伴当,一同随了巡视各州的心腹伴当太监钱忠,在此时是回了话。

    司马贤听后,点点头同意了这话。

    “当是为了此事。”司马贤的脸上露出了担忧之色。

    北边的胡人来犯,朝廷应对如何?

    这会不会引来大战?

    总之,一切一切都让太子挂在心上。

    京都,皇城。

    乾清宫。

    玉荣看了奏章,是喜讯。

    北边的胡人来犯,大魏朝的官军也是不是吃素,开局是赢了。至少,挡住了胡人的南来。

    可北边的白灾消息。

    到底还是落实,今天的白灾份外的严重。

    这表明了胡人没那么容易退走。

    可以说,这些没余粮的胡人,那就是一杆子的买卖,两种吃法。不外乎就想借着机会,那是清洗了各部落的局势。

    粮少了,人多了。

    那怎么办?

    自然是战争。只有战争能解决了问题。

    等粮多了,人少了的情况下。

    够吃了冬季与开春的结余,这些胡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