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言情 - 言情小说 - 穿书之裕妃升职记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36

分卷阅读136

    ”

    秋兰应下话。

    这宫里的势力,玉荣已经慢慢的挪了一部分给秋兰。

    秋兰和小桂子这二人,算是分工了。

    这是两条线。

    玉荣是谨慎一些。

    小桂子在宫外有给玉荣培养了势力。那有耿府的帮衬。

    在秋菊出宫后。

    玉荣就是提拔了秋菊的丈夫,给玉荣也是帮衬着做了一些事情。这里面的联络之人,自然就是秋兰。

    两条线儿。

    两拔人手。

    玉荣不是信任了谁,也不是不信任了谁?

    她只是不想把全部的希望寄在一处罢了。

    宫中,关于二皇子的死,有了一个结果。

    宫外。

    郑王府、吴王府、楚王府也是有了结果。

    正统帝是让慕容国舅主审了弑君案。

    慕容国舅领头,大理寺、刑部一起汇审。

    绣衣卫做为是明面上的势力提供了证据。

    人证、物证都有。

    这一回,落网了三条大鱼。

    这等弑君大案,那肯定惊动的利害。

    一旦被判了,牵连起来也不会简单。

    郑王认罪了。

    可郑王不是全部认罪,只是识了一部分。

    在宫中有旧人,这是事实。

    郑王供认不讳。

    至于说什么弑君?

    不存在的。

    郑王不认,是不敢认。

    至于吴王、楚王二人?

    这二人更光棍。

    被提审后。

    再回了王府里,就是哭哭涕涕的跟跟府中妻儿哭一个“惨”。

    那简直跟死了亲爹一样的惨。

    然后,不再等了绣衣卫上王府提人。

    吴王、楚王二人很有默契的。

    一个饮了毒,然后,自尽了。

    一个吞了金,同样的自尽了。

    一个死在了书房里,一个死在了寝屋中。

    总之,死相挺可怜。

    可在正统帝得了消息后。

    正统帝就一个想法,这两人怎么死的这般快?

    在正统帝的印象里。

    不管是吴王,还是楚王,可都是软杮子。

    这二人一直贪图了享乐。

    料不到,这二人到了关键的时候,倒成了硬骨头。

    正统帝得知道消息。

    除了生气,还是生气。

    俗话说,人死债消。

    这二人在正统帝的眼中,死得太轻松。

    可在旁人看来。

    特别是勋贵、朝臣,以及藩镇的藩王看来,一定是死的可怜。

    这如何不让正统帝心口堵得紧?

    “李善,让人看紧了郑王。朕不想再得了消息,郑王也自尽了?”

    正统帝的目光看着李公公,很不善啊。

    李公公也无奈。

    这有心寻死,哪有寻不到机会的?

    可现在君王有令,李公公只能承了差事,道:“奴才领命。”

    而且李公公不傻。

    也明白眼下的情况,随着吴王、楚王的死。

    这真的对正统帝不利。

    民间的舆论,很容易被人煽动了,那去同情了弱者。

    毕竟,吴王死了,楚王也死了。

    这二人死得轻松,留的难题给了正统帝。

    “去办事。”

    正统帝挥挥手,让李公公退下。

    “诺。”

    李公公告退。

    同一时间。

    知道了吴王、楚王的死讯。

    被禁闭在郑王府上的郑王,那是一个人待了书房中,他在无声的冷笑。

    第74章

    “七弟、八弟, 一路走好。”

    郑王最后落了这么一句话。

    吴王、楚王走得一点不好。

    这二位会最后自尽,以勉自己再落得更惨的境地。

    这里面的事情未必不是郑王这一位三哥在撺掇。

    现在吴王、楚王是殁了。

    却也是给郑王留了一线生机。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麦, 尚可春。兄弟手足不相容。”

    郑王轻轻呢喃了这等话。

    声音很轻,轻的不可闻。

    郑王说了话后, 轻轻合了眼帘子。

    他似乎在沉思,更似乎像是养神。

    乾清宫。

    正统帝没歇息。

    正统帝哪有什么心思歇息。

    这一个冬,就是过的不太平。

    特别是吴王、楚王之死。

    这二人一死,京都里就流言四起。

    暗卫更禀了秘报上来。

    正统帝看了一遍,差点没气得想杀人。

    “谁传的流言?不管是谁, 其心可诛。”

    正统帝看着京都的流言, 这真真是在毁了他的令名。

    上面赫然写了京都新的流言。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麦, 尚可春, 兄弟手足不相容。

    这说的谁?

    这还用说吗?

    这当然是指了正统帝本人。

    这在打的就是天子的脸面。

    正统帝很生气。

    可这流言传开了, 还不够明显吗?

    这背后有人在动了小动作。

    越是如此,正统帝越是没有缓合的心思。

    就藩的藩王们在看着。

    正统帝的心中, 这些人都是潜在威胁。

    特别是已经露了行迹, 将要行不轨之事。

    流言怎么办?

    直接封?

    这肯定封不了。

    天下悠悠,哪堵得了民众之口。

    能做的,就是有更大的热点是转移了大家的视线。

    没了热点怎么办?

    那自然是制造了新事件。

    正统帝唤了李善。

    这一位大伴心腹。

    “朕近日圈一些卷宗。你跟绣衣卫那边合计一下, 落实人证物证。”

    正统帝吩咐的明白,说道:“这等着御史台先动手弹劾,后面一定要钉死这些贪官,总之,朕要这些贪官污吏之辈的事情大行天下。”

    “最好这些贪官的背后, 暗中给一些流言,道是指明了是朕的几位皇兄指使。”

    正统帝不介意了抹黑皇家的体面。

    正统帝就是要体现了,他要大义灭亲。

    他是天子嘛,以天下臣民为重。

    总之,光是王爷们祭旗那哪够?

    还得一批养肥的肥猪一起祭旗。

    猪给养肥了,当然就是要吃掉的。

    赵州离承天府太近。

    承天府又是护了京都的州治。

    这宰了一批养肥的肥猪,那揽了银钱。

    正统帝要做的就是为赵王可能的造反做准备。

    一旦赵王起事。

    朝廷要镇压了,哪可能不花了大把的银子?

    军动出队,这都是钱。

    “奴才领旨。”

    李公公得了皇帝给的名单,这全明白了。

    帝王行事。

    这自然是一举多雕。

    正统八年,腊月。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

    明明将要新年了